• <caption id="hvszjq"></caption>
    <wbr id="hvszjq"></wbr>

    <area id="hvszjq"> <address id="hvszjq"><embed id="hvszjq"></embed></address>
    <blockquote id="hvszjq"></blockquote>
    
    
    綿竹600多歲明代古城牆受關注
    作者:譚明劍 文/圖     來源:     日期:2018-08-23     點擊:10353    
      文管部門:已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對象


      本刊消息 在位于我市老城區東大橋附近的一條小巷裡,一段爬滿苔藓的灰黑色城牆默默矗立着。從明初始建,曆經明、清、民國至今,這段僅剩下30餘米的古城牆遺址,見證了綿竹城600餘年的曆史。
      “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對這段古城牆加以保護,給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産。”不少市民表示,建國後綿竹城區城牆的牆體和城門陸續被拆除,現在能看到的隻有城東的這處殘址。
      在東大街與宏正市場之間一條小巷裡,記者看到了這段老城牆。城牆是磚土牆,有兩人多高,近1米厚,牆頭長滿了野草,牆體通體呈灰黑色,爬滿了綠色的苔藓,牆體間還出現幾條大的裂縫。
      “這個城牆幾百年了哦,我小的時候就一直在這。”年近80多歲的毛大娘說,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她還在綿竹的老針織廠上班,每天都要從城牆旁邊過,“挨着這段城牆就是當時的南大門,那時城牆包圍着城區,每天晚上的時候都有人把城門關上,很懷念那時候的場景。”毛大娘回憶,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城牆就被拆了,隻剩下如今這一段。
      “這段城牆是明朝開始修建的,距今已有600餘年曆史。”市文管所所長謝之戰介紹說,根據嘉慶版《綿竹縣志·城池志》的記載,古綿竹城牆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最初的城牆用泥土夯成,明成化年間,當時的縣衙募資在夯土牆外砌上了磚,形成了長2200餘米、高約4米、厚近2米的規模,并建有東南西北四道城門,後經多次修繕,在康熙年間增加了哨樓,還新建了第5個城門“小西門”。古時候的綿竹城很小,東西方向僅有1公裡左右,南北方向也隻約有7、800米。“為加快城市發展,在上世紀70年代左右将城牆進行了拆除,這唯一一段城牆,我們已經把它列為了文物保護對象。”
      謝之戰表示,2012年,文管部門對綿竹地區的文物情況進行了普查,将這段殘存的古城牆列為了縣級文物保護對象,并根據文物保護的相關規定、政策,将這一情況向城市規劃、建設部門和古城牆所屬街道、社區進行了通報。同時,市文管所還定期對城牆進行巡查,确保老城牆得到保護。     
       
    重 福利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