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ption id="hvszjq"></caption>
    <wbr id="hvszjq"></wbr>

    <area id="hvszjq"> <address id="hvszjq"><embed id="hvszjq"></embed></address>
    <blockquote id="hvszjq"></blockquote>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重訪“戊戌變法”六君子楊銳孫女楊荃
    作者:王平 文/圖     來源:     日期:2011-10-17     點擊:22048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重訪“戊戌變法”六君子楊銳孫女楊荃
    百歲老人能通篇背誦《長恨歌》
      興隆鎮建設村有位名叫楊荃的百歲老太,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楊銳的孫女。她說小時候郭沫若曾親自教過她。老人古文功底很不錯,至今仍能通篇背誦白居易的長篇叙事詩《長恨歌》,在興隆鎮建設村9組一帶傳為佳話。
    郭沫若曾經教過她半年
      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記者見到了楊荃老人。據楊荃老人介紹,她爺爺那一輩兄弟四人,楊銳排行老三。“我是楊銳的親侄孫女,楊銳是我三爺爺,我父親楊慶祥被過繼給楊銳,所以我管楊銳叫爺爺。我爺爺遭遇不幸的時候(戊戌政變時被捕,與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遇害于北京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我父親才6歲。”楊荃老人回憶說。她聽祖母講,“維新變法”失敗,祖父被捕,父親與她祖母逃難到成都,在張之洞和李鴻章的保舉下,将田地退還給他們,她的父親才得以讀書。
      楊荃老人介紹說,她父親楊慶祥還有個名字叫楊雁南,名字是她祖母給改的。“我婆婆有點文化,我爺爺死後她很傷心,逃難中就給我父親改名楊雁南,名字出自‘西風緊,北雁南飛’。”“我父親原來在四川成都學院(四川大學的前身)讀書,後來到清華大學就讀,再後來在雅安的川南師範教書,随後被調到省立第一中學,因為教得好,又被調到四川大學教史地系,當時我都有十三四歲了。”楊荃老人說道。
      楊荃老人回憶說,她熱愛讀書,一直讀到高中畢業,期間郭沫若先生曾教過她半年。“在成都省立第一女子師範讀書的時候我19歲,當時在高中文科2班的時候郭沫若教過我,他教得好。”
      解放後,楊荃老人的老伴去世了,老人家裡更是一貧如洗。家裡的孩子已經到了上學的年齡,為了讓孩子讀書,老人不惜變賣家裡的東西。在老人的眼裡,讀書才是正路,子女的前途隻能依靠讀書。“娃娃一定要讀書,不讀書沒文化,咋個工作呢?我變賣衣服、鋪蓋就是為了讓孩子讀書。”楊荃老人說。
    頭腦清醒 記憶力驚人
      “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當聽到有人抑揚頓挫地通篇背誦白居易這首長篇叙事詩《長恨歌》時,你能否想象得到,背誦者竟是一位百歲老人。不用懷疑,不少人親眼見證了這一幕。
      通篇背誦《長恨歌》的老人正是楊荃,出生于1910年7月份,到現在101歲,耳聰目明,頭腦清醒。
      記者采訪她時,老人正在客廳的沙發上午睡,旁邊的茶幾上擺放着開了封的盒裝牛奶和半杯涼開水。與老人同住的還有其幺女劉容君,負責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老人的其他子女都在外地。
      一覺醒來,楊荃老人起身坐在沙發上,精神狀态顯得十分不錯。“楊婆婆,我們過來看您了。還記得我不,我是馮會章啊,九九重陽節的時候來過。”一同前來的興隆鎮民政辦工作人員馮會章說道。“地震過後,我的眼睛看不太清楚了,耳朵也有點背。你是哪個?”老人問。後來她還是認出了馮會章。
      “楊婆婆,牛奶涼的,最好不要喝,要注意身體。”馮會章指着桌上的牛奶提醒道。對此,老人稱她一直喝涼的牛奶和涼開水,從來不會感到不舒服。劉容君介紹稱,其母親連續好幾年沒患過傷風感冒,身闆一直很硬朗。
      楊荃老人在與我們交流過程中,吐字清晰,思維敏捷。因為耳朵有點背,有時會讓對方重複一遍問題,但是頭腦十分清醒,所問所答十分具有條理性,絲毫不會出現所問非所答的情況。
    背誦詩文吐字清楚
      “楊婆婆,聽說你現在還能完整背誦出《長恨歌》。可以再給我們背誦一下嗎?”記者問道。
      楊荃老人當即答應了記者的請求,“《長恨歌》很長,我不知道能不能背完,有些可能忘記了,我試試。”
      “媽,給他們背誦下李白的《長恨歌》。”楊荃的幺女劉容君話剛出口,老人便立即糾正道:“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不是李白的,李白的詩篇多是短句,我們上學是文科,詩歌是第一位。”
      随即,老人背誦起了杜甫的名篇《兵車行》。“車辚辚,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長恨歌》我背到哪裡算哪裡。‘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顔色。……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5分鐘左右,楊荃老人通篇背誦出了60句、840字的長篇叙事詩《長恨歌》,中間僅有略略停頓兩處。
    養生秘訣貴在豁達
      當記者問及老人長壽秘訣何在的時候,老人搖搖頭說道:“沒什麼長壽秘訣,一輩子我吃也吃得,幹活也幹得,沒有特别的講究,冷天還能喝涼的牛奶和冷開水。我隻是比較講究衛生,吃得幹淨,保持心情愉快。”
      由于家庭比較開化,楊荃老人并沒有像同齡人一樣裹小腳,她自稱自己為“大腳學生”。“我擔得起,挑得動,活路都做得,唯獨不會割豬草。”楊荃老人說,她的一生經曆了很多苦難,但是一直保持着樂觀向上的生活态度。抗日戰争的時候物質奇缺,吃的不夠,她就挖野菜吃。解放後,她丈夫死了,當時家裡什麼都沒有。“我大女兒當時才12歲,好可憐喲。我到山裡撿柴大哭了一場,哭了以後心情就好了很多,又接到撿柴。”
      劉容君稱,生活中難免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不順,但是她母親很豁達,心态保持得很好。她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在外地工作,她專門照顧老人。“我經常都會用熱水幫母親擦背,數十年從未間斷,老人長命百歲是子女的福氣。”劉容君說,她母親現在還堅持吃花齋,每個月初八、十四、十八、二十七、二十八等日子都吃齋,身體一直很棒,已經有六七年沒有患過傷風感冒了,平時在别人的攙扶下還能走到大門外。不過老人在5·12大地震以後聽力減退了,視力也不怎麼好。

    重 福利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