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瀾大道:見證綿竹從沉寂走向繁華
作者: 王平 文/圖 唐正和、趙世源攝
來源:
日期:2018-12-27
點擊:11884
2018年的回瀾大道
2002年的回瀾大道
1987年的夏季暴雨後,綿竹回龍街攤區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回瀾大道
1992年回瀾大道落成慶祝
2018年第十七屆年畫節巡遊隊經過回瀾大道
雪山映綿竹 家住城區明珠橋附近的陳婷,從懂事到現在剛好40來年。幾十年來,她親眼看見昔日狹窄低矮的回龍街變成如今寬闊平坦、高樓林立的回瀾大道,見證了綿竹城市從破敗陳舊到繁華現代的巨大變遷…… 據陳婷介紹,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城區回龍街并不繁華。它上起南門大橋,下與半邊街相接,地處城東郊區。當時街道兩邊都是平房民居,也有一些幾戶人雜居的大院子。這些大院臨街一面由木闆隔起了閣樓用來堆放雜物,樓下臨街都是一些鋪闆門,卻幾乎沒有人做生意。在陳婷的記憶中,回龍街最重要的單位就是回龍街小學,當時裡面還設立有幼兒園。街道中段有兩個相對的工廠,一個是專門做秤的,稱為衡器社。當時,整條街道最熱鬧的地方是南門大橋的菜市場。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倒賣糧票和國庫券的人幾乎都集中在南門大橋一帶,他們每天手裡攥着幾張糧票或者國庫券,在南大橋周邊轉來轉去。看到人,就湊上去小聲詢問“有沒有糧票賣?”一邊問,一邊晃動手裡的票券,眼睛還要四處張望,免得被管理人員抓住。那時候家家戶戶生活都很困難,月末時更為拮據,隻有賣點積攢的糧票或者單位分攤的國庫券,才能勉強渡過難關。 後來,回龍街沿街搭起了鐵架,人們擺攤設點做起了生意,成為綿竹最興旺的商業區,從早到晚,人來人往,非常繁華。1987年夏季,緊鄰馬尾河的回龍街遭遇暴雨,導緻街面積水,深達膝蓋。 90年代回龍街開始改擴建,原住戶搬遷,街道上的工廠不見了,老菜市不見了,連兩邊成排的鐵架子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從綿竹中心廣場筆直向東延伸、寬闊平坦的回瀾大道。回瀾大道42米寬,是綿竹當時最寬的城市幹道。 時間進入2000年後,綿竹城市範圍進一步擴大,回瀾大道跨過立交橋,延伸到現在的市政府所在地,“5·12”地震後,回瀾大道又再次擴建,與二環路東環線連通,成了今日的模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