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文脈】解密一張81年前手繪綿竹地圖的前世今生
作者:王平 文/圖 責編 唐敏
來源:綿竹市融媒體中心
日期:2022-02-08
點擊:8896
近日,綿竹文化曆史研究者、綿竹市散文學會會長王興庭在他的朋友圈展示了一張81年前的手繪綿竹地圖。記者發現這張地圖所展示的信息與現在的綿竹地圖有很多不同之處。那麼,這張手繪地圖上有着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記者就此進行了探究。 地圖是采用鋼筆類的工具手繪而成 2021年底,王興庭通過網絡與上海一個藏家朋友聊天,朋友得知他是四川綿竹人後,向他展示了一張民國時期的綿竹舊地圖。經多輪讨價後,王興庭淘到了這張非常珍貴的地圖。 經仔細辨認後,王興庭非常激動。這是一張民國30年2月(1941年)的綿竹縣地圖,可以看出這張地圖上的信息量非常大。有着豐富曆史知識的王興庭雖然可以看出一些冷門,但也有不少需要查找甚至費力鑽研的地方。 今年春節期間,王興庭認真閱讀地圖上的每一條信息并反複思考。從圖上的藍色印章可以看出此地圖原來是國民政府内政部圖書館保存,但如何流失出去的就不得而知了。更為特别的是, 這張地圖是采用鋼筆類的工具手繪而成,還能看出制圖的方格網。圖的正中是繁體的從右到左圖名《四川省綿竹縣圖》,并且蓋有鮮紅的方形篆字印章“綿竹縣政府印”。經比較,這枚印章與民國19年(1930年)《綿竹縣政府訓令》的印章完全一緻,地圖的制圖比例和指北針标注明确。 王興庭說,地圖的左邊是縣概況表,分格的概況表内容豐富,也是這張地圖的特别之處。他分析認為,這張地圖是抗戰時期繪制,高層政府可能也有摸清家底、統計的作用,從概況的一些内容可以看出當時綿竹的一些情況。 圖中的文字寫道,縣治:綿竹古蜀山氏地民元年屬西川道。王興庭琢磨許久後,又請教年輕的學者李銳智才得到解決。該句話應該斷開來讀:綿竹古蜀山氏地,民元年屬西川道。蜀山氏推測是在古蜀國時期,先秦以前,和蠶叢、魚凫、開明杜宇同時代的蜀國部族首領。後一句話大概和民國初年袁世凱改變地方行政層級有關,清朝時期按省府道州縣幾級行政,袁世凱上台後覺得中間層級太多,行政效率不高。因此改成省、道、縣三級行政,改了以後綿竹就屬于西川道。 當時綿竹的人口僅273078人 當時,将縣級分為4個等級。根據綿竹縣的物産、人口、經濟等綜合因素來劃分,綿竹劃為2等縣,由此标志着當時的綿竹縣還是比較富裕。 當時的綿竹幅員面積775平方公裡。從目前最新的資料公布,綿竹幅員面積1245平方公裡,較1941年增加470平方公裡。這主要是在50年代初把昔屬茂縣的太平鄉劃歸了綿竹而擴大了面積。 當時的綿竹縣有鄉鎮數:16個鄉,一個鎮。大家可以和前幾年撤并鎮(鄉)綿竹的鄉鎮比較一下,當時沒有:馬尾鄉、興隆鄉、綿遠鄉、清平鄉、天池鄉、金花鄉。 當時有人口戶數:50368戶。人口:男:149136人,女:123942人。當時綿竹共有人口:273078人。2020年綿竹常住人口約44萬人,人口比1941年接近翻了一倍。 民國時期将有力氣的男人稱為壯丁,甲級壯丁指年齡在40歲以下,乙級壯丁指年齡在40至50歲之間。統計這樣人口的數據,從地圖的時間分析是為了抗戰的兵源需要。财政:歲入593617元,歲出:593617元。 這組财政數據從地圖上的時間看,王興庭理解是1940年綿竹縣政府行政開支的收入和支出,精确到元,是準确無誤的。 該地圖還有教育概況、警衛組織、衛生設備、倉儲、公産、重要物産。 王興庭說,綿竹物産豐富,糧食作物比較普遍,山區還有煤礦資源,當時遵道有很多用竹子造紙的作坊。其實這張地圖上還有一個重要的出産沒有寫出,那就是綿竹的酒。 地圖中翔符寺、綿江河為何與今天的不同? 在名勝古迹中這樣寫道,翔符寺:西門外數十步。諸葛都護父子墓(距城約半裡)。 從地圖上的寫法,“翔符寺”不是我們現在用的“祥符寺”。不知哪個是準确和正确的?是地圖上把“翔”字寫錯了,還是我們現在把“祥”字寫錯了?王興庭經過認真查閱,祥符寺乃北宋祥符年間(1008年--1016年)所建,我們現在所用“祥符寺”是準确的,是地圖上把“翔”字弄錯了。 王興庭說,我們再來仔細看看地圖上的一些與我們現在不同的地方,從地圖上反映的内容來說說當時的故事。 縮小的綿竹縣城區圖,能看見鋸齒形環繞一圈的城牆位置。還能在東邊看見一個五角星标示并寫有縣中的綿竹縣立中學,也能看見縣政府所在地。在城牆的外邊還能看見祥符寺的位置。這個縮小的綿竹縣城區圖是目前唯一發現标注有城牆位置的地圖。綿竹的城牆也是全省乃至全國比較獨特的,因為綿竹有五大城門,東南西北外,還有一個小西門。綿竹除縣城有城牆外,拱星作為鄉鎮也建有城牆,這在鄉鎮中也是較為獨特的。 再仔細觀察地圖,尋找與現在的不同之處,會發現從漢旺流經興隆富新什地的綿遠河,那時地圖上标注為“綿江河”。從九龍流到馬尾河的“灌耳河”也清楚可見。 地圖上在富新和什地夾角處緣何标注有“彰明界”? 衆所周知,綿竹周邊交界的有茂縣,安縣、什邡、德陽。但地圖上在富新和什地夾角處居然标注有“彰明界”,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彰明是一個縣,縣城所在地是現在的江油市彰明鎮的位置,根本沒有與綿竹縣的地理位置接壤,相差甚遠。經過考證,彰明縣在民國時期比較貧困,無任何出産和資源,據說連縣政府的開支都無法支出,縣長叫苦連天,常到成都的省政府哭窮,省政府官員也無計可施。後來,不知是哪位高人想出的點子,在附近比較富裕的縣劃“飛地”給彰明,“飛地”上的物産,稅收歸彰明縣所有,人員結構不變歸當地,其中就有綿竹。綿竹的富新和什地就劃有幾千畝土地為“飛地”給彰明。更為驚奇的是,綿竹縣城的“蘇興街”也劃為“飛地”給彰明縣。據了解,什邡,德陽都劃有“飛地”給彰明。這也是民國時期四川一大特色行政。1949年政權更疊後,“飛地”取消。 1958年9月5日,國務院決定撤銷彰明縣、江油縣,合并設立江彰縣。1959年4月30日國務院批複江彰縣更名為江油縣。 地圖上标注的是孝泉鄉,當時孝泉為綿竹和德陽各管一半,一邊屬綿竹,另一邊屬德陽。後來有所區分,50年代初綿竹管轄的部分就改為孝德鄉。 這張1941年2月繪制的地圖由綿竹縣政府監制。王興庭判斷,地圖應該不是綿竹縣政府組織繪制的,有可能是民國政府統一組織專門部門或人員來進行測繪和制圖,這個分析從地圖的保管單位内政部圖書館蓋的藍色印章上可以看出。 地圖的繪制者是鄭仕榮,王興庭花費很多時間,卻最終沒有找到有關他的任何信息。于是他猜想,鄭仕榮很可能不是綿竹當地人。當時繪制地圖,應該是他具備這方面的專業技能,有可能是學這個專業的大學生,也有可能是上級政府派來的專業人員來完成此次測繪任務。 這張地圖的文字書寫全部是繁體字,這也是當時的書寫行文标準,這也是承載社會運行發展記錄的載體,都是我們賴以記憶曆史的符号。 綿竹中學地理老師解讀地圖中釋放的信息 綿竹中學地理教師童冰仔細分析研究這張地圖後認為,這是一張81年前珍貴的手工繪制地圖,需要無數機緣巧合,才能在今天重現在世人面前。 從這張珍貴的地圖上,我們可以讀到約一個世紀前我們家鄉的概貌。從圖上的收藏章和編号可以看出,這張地圖曾收藏于綿竹縣圖書館。 從比例尺上來看,這是一幅1:15000的地圖,也就是說圖上距離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150米,這是比例尺相當大的地圖了。如果按以前的地圖保密級别劃分,都可以屬于絕密級别了。 從圖例上看,這幅地圖繪制了我們綿竹縣與其他縣的交界線:西北、西南、南方,以石亭江為界,與什邡和廣漢相鄰;西北方以衆多山脈為界與茂縣相鄰;東北方與安縣相鄰;東南與羅江和德陽相鄰。此外,還繪制了區界、鄉(鎮)界;重要交通線路:縣道、鄉村道、甚至還有小徑。并繪制了重要的聚落:縣志、區署、鄉鎮公所、場鎮。 雖說這是一幅行政區劃圖,但還是以簡單的筆觸,繪制了主要的山脈和河流。從圖中可以看出,綿竹的山主要集中在西北面。境内河流衆多,圖中唯一使用的彩色,就是用藍色的線條繪制出的綿竹境内的河流,自西向東依次有石亭江、射水河、龍蟒河、傅家河、白水河、灌耳河、馬尾河、綿江河(現在稱為“綿遠河”)。這些河所使用的都是比較粗的藍色線條,如果嚴格按照比例尺來看,可以看出當時都是比較大的河流。現在這些河流除石亭江和綿遠河尚屬算季節性河流以外,其他道河逐漸幹涸。 童冰老師說, 其他的人文要素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變的是具體的個體,不變的是人依然是人,山依然是山。從兩幅新老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不變是相對的,而變化是永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