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綿竹:持續開展垃圾分類主題宣傳教育共建綠色家園
作者:李露平 文/圖 責編 唐敏
來源:綿竹市融媒體中心
日期:2022-06-28
點擊:2256
“同學們,知道什麼是垃圾分類嗎?”日前,市融媒體中心的志願者走進大西街小學晉熙校區,通過講解垃圾分類的意義、垃圾處理的方式和如何做好垃圾分類等知識,幫助同學們進一步鞏固垃圾分類知識,整堂講座生動有趣,現場氛圍十分活躍。 垃圾分類,一頭牽着民生,一頭連着文明。為持續做好垃圾分類工作,近年來,綿竹市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更大決心、更大力度推動垃圾分類各項工作落細落實,不斷補足垃圾分類宣傳教育短闆,增強垃圾分類工作後勁,營造人人參與的濃厚氛圍,推動垃圾分類工作提質擴面,讓垃圾分類成為城市文明躍升的标尺。 宣傳送上門 分類做到家 “您在家有對垃圾分類的習慣嗎?您是否熟悉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如何操作?”自6月1日起,全市廣大機關黨員幹部職工在市垃圾分類辦公室和市機關事務服務中心組織下,深入全市25個垃圾分類示範小區開展了為期半個月的垃圾分類點位督導服務和入戶宣傳,同時在小區設置分類宣傳咨詢點答疑解惑,真正将垃圾分類知識送到廣大市民身邊,讓越來越多的人自覺參與到垃圾分類中。 “阿姨,生活垃圾在家裡就要做好分類,剩菜剩飯屬于廚餘垃圾,家裡的廢舊紙張屬于可回收垃圾,廢棄的電池是有害垃圾……”上午10時許,垃圾分類志願者們敲開了仟坤蘭卡威小區業主王英的家門,手拿“小區投放指南”“四分類垃圾袋”等宣傳資料和物品,為居民講解家庭生活垃圾分類的有關知識,對特别容易混淆的垃圾進行了仔細地講解。 “敲門行動”入戶宣傳讓垃圾分類家喻戶曉,桶邊督導則助力生活垃圾精準分類。下午6點,在龍嶺華府小區,志願者們準時值守在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前,幫助投放垃圾的業主分類投放、二次分揀,并一遍又一遍地複述垃圾分類的基本知識,不斷增強業主對垃圾分類知識的了解,提高他們的參與率和投放正确率,讓環保理念真正入腦入心。“自從這些垃圾分類宣傳員上門給我們進行講解,還在投放點指導我們做好分類投放,我們都有了做好垃圾分類的意識,遇到誤投的鄰居還會提醒他們正确投放。”業主宋傳會說道。 據悉,在為期半個月的宣傳活動中,全市廣大機關黨員幹部職工積極參與,共計入戶宣傳約2.9萬次,在垃圾分類定時投放點和誤時投放點點位進行桶邊督導約110次,發放《家庭分類指南》約20000份,《小區投放指南》約18000份,分類垃圾袋約15000組。 “綿竹市目前共打造25個垃圾分類示範小區,上門入戶宣傳垃圾分類和投放點志願督導是引導小區居民從生活源頭進行減量,讓更多的家庭用實際行動參與、踐行垃圾分類,并逐步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為打造綠色社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市垃圾分類辦公室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垃圾分類宣傳活動還将持續開展,通過宣傳引導,進一步增強廣大群衆對垃圾分類的了解,将垃圾分類工作常态化、長效化鋪開推進。 解鎖“時尚玩法” 垃圾分類玩出新花樣 綠草如茵的山澗溪地、巍峨雄壯的皚皚雪山、古樸雅緻的竹籬小院……走進新市學校,在“知以栖”可回收物集中收置點裡,擺放着一排排充滿意境的手工作品,将整個教室妝點得如詩如畫。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制作這些作品的材料竟是學校食堂裡廢棄堆積的泡沫箱和塑料制品,同學們的巧手巧思讓垃圾變成了指尖上的“藝術品”,實現了垃圾分類的資源化利用,是新市學校縱深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又一有力舉措。 在遵道學校,學生将每日産生的牛奶盒、飲料瓶、零食袋以及廢棄的草稿紙等進行分類并清洗晾幹放置于“環保銀行”的分類垃圾筐裡,進行回收與循環。在“堆肥區”,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将校園内産生的落葉等綠化垃圾進行堆肥處理,轉變成肥沃的腐殖質用于學校綠化和種植區的土壤改良......自2018年起,成都根與芽在萬科公益基金會的支持下與遵道學校共同開展環境教育和零廢棄校園建設行動。作為“零廢棄校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通過建設“環保銀行”“堆肥池”、開展零廢棄實踐課堂、“拾遺造物”創意作品等為垃圾分類科普教育注入“靈魂”,開啟了“時尚玩法”,在寓教于樂中進一步引導和培養孩子們從小樹立環保意識,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這項新時尚中。 垃圾分類有趣又漲知識。如今,在綿竹不少學校,都将垃圾分類科普教育玩出了新花樣。他們通過制作微電影、創編歌曲、主題繪畫、互動遊戲、實踐活動、知識競賽以及講故事、做遊戲等活動形式,利用手抄報、黑闆報、宣傳櫥窗、校園網站等宣傳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活垃圾分類主題宣傳教育活動,讓同學們争做垃圾分類的宣傳者、實踐者、監督者。 除此之外,綿竹市還通過大力推行“撤桶并點,定時投放,定人督導”和垃圾分類“紅黑榜”的新模式,建立了小區教育督導點、組建了“蒲公英”校園教師隊伍、“蒲公英”督導員隊伍,并開設了垃圾分類線上課堂,全方位構建生活垃圾分類教育體系,通過以點帶面、示範引領,以末端分類處理倒逼前端分類投放習慣養成,實現垃圾分類教育規模化、常規化,不斷推動垃圾分類質量提升,真正做到垃圾分類“進得了家門、入得了心門”。 (部分圖片由市垃圾分類辦公室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