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ption id="hvszjq"></caption>
    <wbr id="hvszjq"></wbr>

    <area id="hvszjq"> <address id="hvszjq"><embed id="hvszjq"></embed></address>
    <blockquote id="hvszjq"></blockquote>
    
    
    【老綿竹·舊光陰】弦歌不絕:民國時期綿竹的校歌校訓
    作者:李銳智     來源:綿竹市檔案館     日期:2022-07-14     點擊:892    

    校歌校訓集中體現了一所學校的教育理念和風格,對内可以激勵自我,對外可以展現風貌。清末,廢科舉辦新學,傳統書院改辦為新式學堂,學堂樂歌随之興起,并逐漸發展成為一校專有的校歌。伴随我國近代教育的開始,現代意義上的校訓也開始出現,校訓蘊涵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種格言、箴言和座右銘,體現了辦學者的理想追求。

    1938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全國公私立各級學校制定校訓及校歌,并将辦理情形及各校校訓校歌呈報備核。”自此,全國各級各類學校進入了創作校歌校訓的高峰期,綿竹中小學的校歌校訓大多也在此時創作。

    1938年民國綿竹縣立新市鎮小學校歌 (綿竹市檔案館藏)

    民國時期的綿竹雖僻居一隅,但在文化教育方面領先于川西諸縣,所創作的校歌内容豐富,旋律優美,意境深邃;校訓言簡意赅,字字珠玑,特色突出。

    綿竹市檔案館共保存了這一時期各級學校的校歌16首(其中小學校歌14首、職業學校校歌和中學校歌各1首)校訓16條。

    結合民國時期綿竹的政治、經濟及文化教育現狀,我們對館藏的校歌校訓從内容、形式、思想等方面進行了詳細梳理,讓我們從這些校歌校訓中,觸摸那個時代的文化風範,領略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

    一、以宣傳抗日救亡為主題

    抗日戰争爆發後,神州大地處處沸騰着抗日救亡的洪流,校歌中出現了抗戰救亡的内容,師生們的愛國熱忱通過校歌噴發出來,同時也鼓舞了一大批綿竹的青年學子投筆從戎,疆場殺敵。如新市鄉中心學校校歌唱到“七七事變,全民奮起,勤修吾侪學業,保衛吾國疆圉。”日本侵略者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後方老百姓的生活異常艱難,盡管這樣,綿竹人民仍然征募寒衣捐獻糧食,運送到前線支援前方将士抗擊敵人。

    1938年民國綿竹縣立新市鎮小學校訓(綿竹市檔案館藏)

    綿竹的各個學校的師生們利用逢場趕集的日子,到茶館到集市向民衆宣傳日本侵略必敗,中國抗戰必勝等抗日救國的道理。喚醒了民衆的抗戰意識,鼓舞了民衆的抗戰鬥志,堅定了民衆支援抗戰的決心,為抗戰最終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如富新場小學校歌唱到“大敵當前,嘗膽卧薪,甯辭艱難困苦?莫怠惰、莫因循、莫怯懦、莫驕矜,認清目的,踏定足跟,大家向前進,大家向前行。”

    二、以傳承中國固有道德為核心

    清末民初,國家積貧積弱,中華民族任列強欺淩宰割。針對于此,孫中山先生認為要讓國家強盛起來,要重振中華民族的地位,首先要恢複我國固有的道德。他說:“因為我們民族的道德高尚,故國家雖亡(指宋朝亡于蒙元,明朝亡于滿清),民族還能夠存在,不但是自己的民族能夠存在,并且有力量能夠同化外來的民族。所以窮本極源,我們現在要恢複民族的地位,就要把固有的道德先恢複起來。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後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恢複。”故孫中山先生重新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八種道德規範(八德)。

    1938年民國四川省政府印發教育部關于各級學校制定校歌校訓的訓令(綿竹市檔案館藏)

    綿竹縣立初級中學校校歌最能體現這一思想:“養成忠孝仁愛之德行,期達信義和平之目的。樹立複興民族之基礎,完成教育救國之使命。”校歌中明确的表達了八德的養成對于複興民族,挽救國家危亡的重要性。傳統道德教育在校訓中也有體現如遵道場小學的校訓“忠:實心愛國為忠。孝:善事父母為孝。仁:慈愛及物為仁。勇:臨事敢為為勇。”校訓中把忠孝仁愛的愛易之為勇,可以想見當時教育者在面對日本侵略中國,國家遭受到亡國滅頂之災時,他們的危機感,所以要教育學生懂得臨事敢為,毫不畏縮,勇于抵抗侵略者的信念。

    三、以彰顯綿竹地方文化為特色

    綿竹由漢至清,文化燦爛,名人輩出,代不乏書,其中尤以三國時期諸葛瞻、諸葛尚父子為保衛蜀漢,父死忠、子死孝,捐軀赴難戰死綿竹的悲壯戰事,以及南宋抗金名将張浚、理學大儒張南軒父子為代表的綿竹人傑所著稱。故清初有聯語贊譽綿竹為“忠臣孝子綱常地,大将真儒父母邦。”校歌中運用綿竹這些特有的文化元素,鼓勵學生以先賢為榜樣,去建功立業,複興民族,報效國家,擔負起時代賦予青年學子的責任。

    如縣立城區第一小學校歌唱道:“大将真儒,忠誠孝子,曆史何巍然!複興民族,景仰先賢,責任在青年。”在北曆壇完全初級小學校歌有“忠效法諸葛瞻父子,抗敵師嶽忠武賢良。辨明義利當學南軒永流芳”之語。其中辨明義利當學南軒,則是張南軒哲學思想體系中關于義利之辯的讨論。孔子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裡仁篇》)南軒先生繼承了這種觀點,更進一步指出求學的首位就是辨明義利,他指出“去利就義,已求夫為學之方。”(《張栻集下》卷九欽州學紀)鼓勵學子去利就義,見義勇為,乃至于舍生取義。這些思想不但對學子的成長,更在國難深重的抗戰時期,都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四、以突出學校所處地理環境為區别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古人重視環境對人的成長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所以一直就有地靈人傑的觀念。把地理環境融入到校歌的創作中,不僅抒發了創作者對家鄉的眷戀之情,更可激發學生對學校對家鄉的熱愛之心,也是不同地域學校校歌之間的重要區别與特點。

    在綿竹市檔案館現存的十六首校歌中,經統計明确寫明學校所在地域以及學校所處的自然及人文景觀的校歌竟多達十首,占總量一半多。如标明地域的城區第一小學校歌:“縣一小,萃吾綿,晉熙學校此開先。”因綿竹曆史上曾有過晉熙郡的建制,故晉熙成為了綿竹的代稱和雅稱。有标明學校所在地域山川河流的,如漢旺小學校歌:“山疊疊、水漣漣,臨西山麓,傍綿河邊。”詞中的西山綿河就是指漢旺地處綿竹西北山麓地帶,和流經境内的綿遠河。

    也有提到校區内特有的人文景觀的,如縣立初級中學校是建立在清代紫岩書院的舊址上,校内有宋代先賢宇文之邵隐居時所建的止止亭等人文景觀,校歌這樣寫道:“濟濟多士,峨峨幹城。齊聚紫岩故址,力學止止亭濱”。這些校内特有的人文景觀成為了學生們心目中的精神标杆,激勵着學生追慕前賢砥砺品學。

    五、校歌語言典雅文言白話并存

    民國初年,白話文經過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逐漸成為了書面語言。如綿竹縣立廣濟場小學校歌寫道:“我們是小小的學生,也是将來的主人,對民族對國家對人群,都有重大的責任。”這首校歌就非常口語化,但白話文校歌在綿竹所有校歌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反而是文言校歌的比重比較多。如具有代表性的女子小學校歌、北曆壇小學校歌、仁澤護士學校校歌、綿竹縣立初級中學校校歌等均是典雅優美的文言校歌。

    六、校歌歌詞創作修辭手法多樣

    校歌在創作中運用了多種修辭,讓校歌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在學生的傳唱中也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如綿竹縣立孝泉場小學校校歌(舊屬綿竹後劃給德陽)運用排比的手法譜寫校歌:“救護中國誰為主,唯我學生;改造中國誰為主,唯我學生;……複興民族輝躍鯉,唯我學生。”遵道場小學校歌末尾歌詞則用了反複的手法:“愛國讀書,讀書愛國,完成青年大責任。愛國讀書,讀書愛國,完成青年大責任。”歌詞中反複強調愛國與讀書的重要性,這樣的反複詠歎,必将給學生留下深刻強烈的印象。也有用比喻手法的如城區第二小學的歌詞:“綿南活潑小天使,濟濟一團;競争互助造學問,努力向前!”詞作者以誇獎的口吻把朝氣蓬勃的同學們比作神話中頭頂光圈,身後長着雙翅活潑可愛的小天使。

    弦歌不絕,薪火相傳。民國時期綿竹的校歌校訓折射出八十年前的時代精神和曆史印記。今天,當我們再讀這些記錄在泛黃紙頁上的校歌校訓時,依然被它們所傳遞的文學之美和高尚的思想所感動。

     

    重 福利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