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ption id="hvszjq"></caption>
    <wbr id="hvszjq"></wbr>

    <area id="hvszjq"> <address id="hvszjq"><embed id="hvszjq"></embed></address>
    <blockquote id="hvszjq"></blockquote>
    
    
    【綿竹地名故事】趙家嘴
    作者:李忠明/搜集整理     來源:綿竹市民間文藝家協會     日期:2022-07-18     點擊:299    

    在綿竹版圖上,在石亭江與射水河的交彙處,有一片半島狀地形,猶如鳥嘴。它就是綿竹版圖的最南端。古時此處趙姓人家居多,故名趙家嘴。在過去相當長的曆史時期,這裡是綿竹到廣漢,成都的最主要的官道渡口。

      趙家嘴有一處古迹,就是這裡曾經有一座石亭寺和旁邊的蠶女墓。是咋個回事喃?還有讓我們先讀一下那本由幹寶寫的《搜神記》裡面是咋個說的吧:“黃帝高辛時,蜀無君長。有人為鄰境所掠,其妻誓曰,能還吾夫,即妻以女。其家馬絕絆而去,數日馱其夫歸。馬見女則嘶鳴。妻比以誓告夫,夫怒。殺馬而曝其皮。女過于側,皮卷女飛去。異日得皮于樹上,女化為蠶。故後世養蠶者供馬頭娘。”

      蠶女的旁邊,有一座石亭寺。因為這石亭寺,人們便把門前的那條大河叫做石亭江。還是讓我們進入了那個悠遠的時光遂道,來到當年的石亭江邊吧。

      一條兩丈餘寬的官道路從成都方向伸延而來,這裡是觀魚渡口。平坦的沙路直達渡船的位置,兩河交彙,流水回徊。渡公把竹篙的鐵頭穩穩的插在河底的礫砂裡。成都方向過來的遊客争相跳下船來。路邊販賣石亭江河一帶特産的小生意人紛紛推銷着自己的産品:“地瓜!”“紅甘蔗!”“生花生,脆花生!”“油糕馓子豌豆餅白麻糖!”“涼粉!”……

      河灘上芭茅白花連天,水邊麻柳樹枝頭果穗低垂,青草戲魚。這頭渡船上又擠滿了乘客,開始向對岸劃去。一頂官轎在一群人的簇擁下順着官道向觀魚鎮署方向而去。河岸上一座小小的院落,前方矗立着三座高高的烽火台,院落中央一面黃色的狼牙旗随風飄舞,上書“觀魚塘”三個大字。煙墩兩旁門口一名塘兵慵懶地站在那裡,目光散漫地看着來來往往的行旅商客。院落以北不遠處是一座寺廟,已經些許斑駁的三門上嵌着一面石牌匾,上書“石亭寺”三個秦書,盡顯幾分滄桑。廟宇大門面東,一條寬約丈許的沙路直通射水河邊,那裡河邊有一片桤木林,林間地勢平坦,白沙鋪地,是一處絕佳的納涼垂釣之處。寺廟前左端有一座涼亭,基礎由幾塊碩大的石頭構成,石上再用相宜的石頭用石灰漿漿合鋪設平台而建亭,四級台階也是由石頭砌成,四柱也是由石柱構架。亭匾上書“石亭”二篆。亭後廟左,一座古墓座落,石鼋上負一通斑駁的石碑,上刻“蠶女之墓”。

      此時,一位頭戴瓜皮小帽年約五十的讀書人在一位白面青年的陪同下,來到廟前輕叩山門,一位僧人應聲而出:“阿彌陀佛!”

      “叨擾師傅,在下乃黃廷桂,由成都而來,特來拜訪寺主,還望通達。”

      “施主稍候。”

      不一會,一位白須老僧身披袈裟扶杖而出,對着讀書人施禮:“不知總督大人光臨,還望寬宥!”

      獻茶畢,讀書人道:“久聞此處古迹如雷貫耳,還望大師賜教蠶女與石亭之來由及驿途風俗。”

      “阿彌陀佛,請大人随老僧移步。”

      老僧領着黃廷桂來到石亭前,“此亭因全石而構,名為石亭,成立久遠,本廟也因此亭而名石亭寺,此水亦因此亭而名石亭江。此亭何來,據老僧屢訪鄉老,其始就由此墓。墓主蠶女,傳為黃帝時人,此女娴美善良,善養蠶,每年養蠶皆獲大利。更令人嘉許的是此女從不吝将自己養蠶之技傳于鄉鄰。一方因之而富裕。此女喜白馬,嘗家飼白馬一匹,常以白馬勞作負運。其家原居石亭江對岸,傳聞河對岸蠶姑廟即其家舊址。一日,蠶姑騎白馬到趙家嘴一帶家蠶農家治蠶病,返回時因石亭江突發大水連人帶馬而溺亡。鄉人尋獲其人及馬之遺體,為感其無私,葬女于此,并建石亭永志紀念。白馬也葬于射水河河岸建白馬廟以紀念之。河對岸蠶姑老宅已為後人建成蠶姑廟,且仍有一亭,有一絕對上聯镌于其亭柱上曰‘風動碑搖金鈴響’。此廟所在蠶也是川西最大的蠶種市場之一,每年清明節前來購種之衆不下百千矣。說也奇了,此處購回蠶種格外好養,幾不罹害蠶病。”老僧邊走邊介紹,不覺來到了蠶女墓前:“此即蠶女之墓葬也。”

      黃大人輕撫其碑,後退三步,對着石碑深深一揖:“民若皆能如此女,世間何愁不堯舜也!”

      老僧微颔:“大人所言極是,我佛教誨,莫不如是。”

      就在兩人暢談的時候,他們根本不知從綿竹縣城通往觀魚的官道路上,一行人馬正飛鞭趕來,他們在妙廂院鋪遞處下馬,這裡是綿竹境内鋪遞兵塘合一的地方,一大片每根合抱的大柏樹林夾道而生,東邊樹林界處一條溪水清澈見底,使這裡顯得格處清涼。一行人下馬接過塘兵早已準備好的泉水喝了一口,沿着官道繼續經俞家寨子順着射水河向兩河口渡馳去。渡口艄公一番忙碌,一行人如着火般過了射水河上的七道拱橋,順着河沿進街路撲進了觀魚。

      觀魚場鎮以北,清清的十畝官辦魚塘荷花猶開,肥美的鯉魚不時跳出水面。這時突然躁動起來,網罾齊發,鶴飛魚跳……。

      不覺時間已近午時,當黃總督與老僧及随行一僧一仆共四人步出園林,回到寺門之際,總督大人不覺微微一怔,寺院前面的場地上已經站滿了雞、彪、海馬與練雀補子,衆人神色緊張,一見到黃廷桂,連忙上前施禮:“屬下人等拜見總督大人!”

      黃廷桂苦笑着對禅師說:“本欲叨讨一頓素食,看來又不行了。在下隻好告辭。多謝大師賜教!”

      “無妨,觀魚塘是名符其實的觀魚塘,那裡可有官塘十畝,流水養魚,其味鮮美。大人不妨前往一品,也是雅事一樁”。

      衆官吏中一人上前:“大人,下官綿竹縣令陳仲景恭迎大人,下官已經派人為大人準備好了觀魚地方馬尾,射水,石亭三河各色特魚産便席。請大人移步觀魚稍作休息。

      觀魚場兩丈寬的街道格外熱鬧,不啻都市繁華地帶。總督大人早已下轎步行進街。他不想鬧出大動靜來。聖上下旨修《大清一統志》,要修國志,各省道首先得拿出各省通志。他此行的目标,是對綿竹縣官呈報上來的《綿竹縣志》中的一些他打算納入《四川通志》的内容進行核實。

      “請問陳大人,觀魚場地處綿竹邊遠,何以如此繁華?”黃總督有幾分不解。

      “大人有所不知,觀魚雖地處綿竹最南,但乃是通達漢州,成都最近之官道。因此從縣城兵塘本塘以南,設有妙廂塘,觀魚塘,達石亭江對岸的金輪塘,直達成都。以保官道不為匪類滋擾。此官道也是朝廷郵遞要道。從此觀魚鋪向南,是金輪鋪,向北是妙廂院鋪,蘇興街鋪,什地鋪,略坪鋪,羅江鋪,金山鋪直至京城。觀魚鎮一鎮控三江,塘,鋪,關鎮齊備。三大渡口齊彙,乃東下北上水路貨運必經之要沖,焉能不繁華!當年獻賊屠川并與朝廷對峙,曾置一寨,現名‘俞家寨’。就是企圖扼控觀魚要沖,進可增兵綿江前線與我朝保甯臨時省府官兵對峙,敗可潰逃成都。大人稍後必經此處,可下轎一觀,那裡現住入川移民五十餘戶,俨然小市。”

      随着陳縣令的介紹,一行人不覺已經來到鎮署内院,署後觀魚寺傳來幾聲鐘鳴。一陣魚肉香味撲鼻而來。迎送官員的專用食堂内,早已虛席以待了。

      ……

      如今觀魚古渡口現在已經變成了采砂場,蠶女墓也不知所終,石亭寺故址也被一家水泥制品廠占據。

     

    重 福利影院